安徽日報記者 袁中鋒
短寸的頭發、黑瘦的臉頰、爽朗的笑容……這是汪篤義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。
2月18日,記者來到位于歙縣經濟開發區的黃山明明德集團有限公司,在機器轟鳴的車間里找到了身著藍色工作服的汪篤義。此時,他正用卡尺檢測軸承的精度。
“別小看這個形狀有點怪異的軸承,它解決了收割機的大問題。僅去年就給公司帶來5萬多套訂單,銷售額400多萬元?!蓖艉V義說,這款軸承叫偏心軸承,是小麥和水稻收割機上的重要零部件。為設計這款偏心軸承,他與團隊成員曾經三天三夜不眠不休。
2021年初,公司收到一家收割機生產企業的需求信息,設計一款經久耐用的偏心軸承,期限40天。從圖紙設計到毛坯車床加工,再到淬火、磨加工、拋光、組裝等,樣品設計共有20余道工序。歷經無數次實驗和改進,汪篤義與團隊成員如期將樣品交至客戶手上??蛻羰譂M意,當年便簽下生產訂單3萬余套,銷售額246萬余元。
“企業必須不停地創新,才能生存下去。只要能解決客戶的痛點、難點,就不愁沒有訂單?!蓖艉V義說。近年來,他參與了全自動轎車變速箱軸承、核電站堆頂風機專用電機軸承等多項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。其中,“核電站堆頂風機專用電機軸承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”填補了國內在該技術領域的空白,并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。
“獲評全國優秀農民工等榮譽后,他把獲得的獎金分發給村里的困難群眾和烈士子女,從沒有忘記自己是從扶貧車間走出來的,這一點令我十分感動?!闭勂鹜艉V義,歙縣經濟開發區黨建工作指導員畢文仁這樣說。
1986年2月,汪篤義出生在歙縣溪頭鎮汪滿田村。由于父母均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,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,汪篤義家是村里出了名的貧困戶。
2001年,汪篤義考入安徽省行知學校機電專業。畢業后,他應聘到杭州一家軸承生產企業,從事機床操作。在這里,汪篤義邊工作、邊學習,從零配件名稱到每道工序,再到圖紙解讀、拆裝配件,幾年下來便成為車間里的業務通。同事們只要遇到機床維修方面的問題,都找汪篤義幫忙。因具有思想覺悟較高、踏實能干、樂于助人等優秀品質,2010年汪篤義被吸納為中共黨員。
2016年,為方便照顧父母和孩子,汪篤義決定回鄉發展。在春節舉辦的招聘會上,他看到了明明德集團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。為幫助貧困戶脫貧,歙縣在40家公司設置了扶貧基地,明明德集團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。身為貧困戶的汪篤義進入公司的扶貧車間后,挑起了機械維修與保養的重任。當年,他的年收入達到4萬元,根據評估標準,實現了脫貧。
除了機械維修與保養,愛好學習和鉆研業務的汪篤義還成為公司研究院成員,參與各類新產品的設計與研發。他還是公司“工匠學堂”的講師。在他的培訓指導下,公司先后有48人考取高級工證書,31人考取磨工技師證書。
(載2月22日《安徽日報》)